close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Give and Take》  

本書讀後心得: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Give and Take》提及最失敗的人是給予者,而最成功的人也是給予者。作者亞當‧格蘭特表示,成功的給予者因為懂得避開索取者的利用,也不至於奉獻一切而犧牲自我,所以終至成功。這也因此說明為何成功的人以及失敗的人都有可能是給予者。

 

作者亞當‧格蘭特在《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Give and Take》中提到很多例子,幫助我們了解給予者如何成功。例如該書中提到某位成功的給予者,之前差點被害到無法翻身,但是他發現公司裡面有位索取者,不但一天到晚不做事情,竟然還用公司作為抵押,這位給予者其實是充滿愛心,一開始也願意給這個索取者改過的機會,甚至讓他獨當一面處理一份專案,當然一個月後,這個索取者因為整日無所事事,自然做不出成效,公司只好請他請辭。這位成功的給予者所用的手法其實已非常人道,再三給這位索取者機會,但是索取者就是不懂得知恩圖報,還變本加厲。這公司也幸虧有這位給予者,不至於最後被賣掉。

 

再來看看為何有些給予者明明幫助很多人卻還是失敗。書中提到某位高階經理,如果別人可以因為她的幫助而少走冤枉路,這位給予者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而幫忙別人。結果導致這位給予者無法做好自己的事情,還不見得受到他人感激。這就是本末倒置。畢竟要幫忙別人同時,也先評估自己的能耐,可以一邊顧好自己份內工作,一邊幫助別人,就是雙贏,但是如果犧牲自己而成全別人,就不是最有智慧的處理方式。成功的給予者懂得創造雙贏。

 

該書中也提到,雖然很多給予者通常個性跟都講話語氣比較謙遜,甚至不懂得爭取自身的權益,但是一旦給予者考量到自己的家人,就會為自己也為他人爭取最大的利益,保護自己所愛的人,盡可能做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情。

 

而講到給予者通常說話比較謙遜,就是說話的技巧。例如,如果跟他人說: 「到了山上,一定要先帶手電筒。」 這樣的話語給人觀感不好,畢竟語氣太過強硬,別人還不見得因此想附和。反過來說,如果改成:「妳不覺得帶手電筒到山上是必要的? 如果想要生火,可以藉由手電筒照個鏡片來生火。」

 


這本書裡面還提到一點很有趣的建議。如果某人當義工,請問是一周下來每天都做一點點比較快樂? 還是集中在某一天來完成比較快樂? 答案竟然是後者。事實上就連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想要提到工作效率,塊狀的工作型態會比點狀的工作型態好。塊狀工作型態就是固定在某一日上午或者下午都集中精神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中途沒有他人干擾。而點狀的話,就是因為做到一半就有他人請求協助,結果很有可能到了晚上7-8點,工作還是做不完,如此的加班就會變得沒效率也沒意義。我個人很喜歡《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Give and Take》作者亞當‧格蘭特所提到的塊狀的工作型態。

 

此外,《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Give and Take》也提到如何幫助企業同事增進自己對公司的認同感。如果同仁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情對他人有幫助,他們就會意不容辭想把工作做得更周到,即使加班、犧牲自己的時間也不介意。對於作者亞當‧格蘭特的發現,我深深認同。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Give and Take》最後的附錄也極富意思。不但列舉了許多實踐方式,也提供許多利人利己的網站 (例如: freecycle)。我個人也很喜歡書中最後幾頁所提到的工作改善方式,事實上這也是像是Google等企業會採取的做法,他們都思考如何用最經濟的方式提升工作士氣跟同儕的共識,例如藉由讀書會凝聚大家團聚的時光,進而交流,可以增進情誼。

 

總而言之,《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Give and Take》確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何有些給予者可以成功,如何避開索取者或者互利者利用,如何讓自己工作效率更好、對企業文化認同。這本書涵蓋的範圍很廣,故事也很經典,有助於我們思考如何當個給予者,一起為社會營創美好未來。

 

 

 給予banner

 

本書簡介:

 

吃虧就是占便宜?施比受更有福?

 

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的亞當‧格蘭特,用十多年的時間研究,告訴我們這是真的。許多成功者都具熱心助人的特質,但他們幫得有訣竅。

 

施與受的人際互動原則與成功之間的關聯非常明顯,如果我請你猜誰最難成功,在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三者之中,你會猜誰呢?你或許會猜給予者最容易失敗──而你猜得也沒錯。研究指出,給予者確實屈居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學者研究各大行業,發現吃虧的經常是給予者,因為他們扶別人一把,過程中卻犧牲了自己成功的機會。

 

好了,如果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多是給予者,那高居頂端的又是誰呢,是索取者或互利者?兩者皆非,社會上最成功的人也是給予者。《給予》一書則是說明「貢獻」的好處與風險,以及給予者如何透過獨到技巧來進行四大互動──經營人脈、團隊合作、辨別人才及影響他人。

 

透過《給予》一書的影響,我們發現越來越多人在施與受之間,逐漸趨向於選擇付出與貢獻,給予的力量正逐漸發酵!

 

 

作者簡介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也是學生評價最高的老師,並被美國《商業週刊》選為最受歡迎教授,名列世界四十歲以下商學院教授TOP 40。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十四歲時曾想成為跳水選手,但就讀哈佛大學時,他發現比起追逐個人的比賽成就,他更喜歡幫助別人達成目標。他認為心理學能夠改善全人類的生活,於是告別選手生涯,全心投入心理學的領域。

  當他還是哈佛大一新鮮人時,就擔任Let’s Go出版公司的廣告業務,結果四個月就創下超過六十萬美元的業績紀錄,十九歲便升任廣告業務總監,並贏得年度最佳經理人獎。這個工作經驗也使他對職場心理學萌生興趣,他發覺大部分的人都將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上,甚至醒著的時間有一大半都奉獻給工作,但為什麼多數人面對工作卻提不起勁,甚至對自己的工作完全不滿意?他明白自己終於找到了畢生的目標,就是活用心理學專業知識,致力解決這個當代最重要的社會問題。

  美國心理學會讚譽格蘭特「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人際關係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他曾獲美國管理學會「卡明斯學術成就獎」、產業及組織心理學會「青年傑出貢獻科學獎」,以及「歐文斯學術成就獎」的工業組織心理學最佳發表論文獎。他主持的「影響力研究室」已培育出十多位博士候選人,並經常獲邀至Google、IBM、美國海軍、美國陸軍等單位演講。

  

簡介來源:http://crownbook.pixnet.net/blog/post/3194631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給予 Give and Take
    全站熱搜

    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