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圖書館翻完大前研一的「一個人的經濟」,本來期待的是「宅經濟」,但是翻完感覺大部份都不是講「宅經濟」。倒是說,日本社會彷彿是台灣社會未來的走向,看完後不禁讓人豎起寒毛。

先講日本當今社會。日本社會少子化、單身或者獨居者變多(有的是20、30、40歲仍不婚,也有到了40-50歲離婚,或者是60-70歲配偶過世的鰥夫寡婦)、草食者變多(物質慾望低的男性),充斥著即使薪資待遇不錯但出手就是不闊的民眾。少子化的結果導致人人輕易有大學念,這跟台灣有什麼兩樣?

再來看日本教育,大前研一認為日本政府在大學招聘就業輔導員來協助學生到企業實習(拿學分)是害死企業,因為大前研一認為學生還沒學好專業,不能為企業帶來什麼貢獻。而且日本赴美一流學府留學者比例已經降低,輸給中國跟韓國 (台灣跟日本差不多了... 畢竟留學歸國如果無法找到高薪工作,台灣人寧可考公職)。沒有交流、沒有刺激,而且大前研一甚至指出,日本本地生不太理外籍生也就算了,就連日本教授對於外籍生求知若渴的態度竟然嫌反感...

大前研一表示,很多亞洲學生赴日留學者雖然不如赴美、英來得優秀,但是仍屬中上,例如台灣學生赴日留學者往往精通中英日三種語言,可是大前研一認為在日本精通3種語言的學生仍屬不多。

大前研一也覺得,既然有了科技,老師其實可以減少數量,很多可透過網際教學。不過我個人覺得,要父母教孩子詩歌,要醫院、消防局派員赴學校親自講解他們的專業,執行上其實還是有難度。人家不是吃飽沒事做。雖然我曾在電視上看過美國電影,裡面有家長願意親自到校在自己孩子的同學面前說明自己的工作,讓孩子們熟悉各行各業,我個人覺得這做法很棒,但是在台灣社會,爸媽忙得要命,有時要請假看醫生搞不好主管還不准,除非政府強制規定,否則我看根本就是做夢。而大前研一建議由父母教孩子唱歌,有些父母如果不愛詩歌,又如何教起呢?

接著來看日本企業跟人力雇用型式。因為永久職缺仍將近47%(沒記錯的話),可是年輕人不願赴海外工作,也只夢想進入大企業,導致中小企業找不到人才,且很多日本人本身不願意突破、創新,所以整個經濟停滯。反觀美國,美國可說是創業家天下,很多美國大學生還沒畢業就創業,而且大前研一也指出,很多美國一流學府的畢業生一畢業不是到大企業上班,而是自行創業或者到深具潛力、創意力、爆發力十足的小公司上班。這也說明了創業家的美國跟公務員的日本。其實我自己也覺得台灣社會很悲哀,現在台灣大學生不論是還沒畢業還是已經畢業都以考上公職為目標,求穩定就好,可是如果大家只求安逸的生活,而不是努力共創優質生活,每個人都該為我們現在停擺的經濟分擔社會責任吧?

大前研一也表示,美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25%(如果沒記錯),英國大學畢業就業率僅15% (我不知道他數據從哪來),而日本就業率則達九成,但是對於日本國民而言,失業率將近10%是非常高的,但是大前研一自己也思肘,如果大學生素質那麼差,就業率還能高達九成,他很懷疑企業如何徵聘這些人? 

大前研一認為整個體制不對,導致無法培育好人才。他覺得既然日本已經無法像韓國一樣填鴨式教育(填鴨地很成功),就應改用北歐那種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北歐暑假3個月可以完全沒暑假作業,而且有一個月是父母帶孩子去野外,吃野菇。北歐因為從小就教導孩子建立生態環保的意識,所以很多環保團體都是北歐人創建。不過我個人看來,要一個千年都走填鴨式、軍事教育的國家洗心革面,難度頗高。而且我覺得其實日本人懂創意的人很多,很多奇奇怪怪(有時是非常實用)的產品都源自日本人的構想。大前研一怎麼沒注意到這點?

[韓國]但是大前研一對於教育改革,我本身也覺得台灣教育超難矯正。大前研一是這樣形容韓國政府的魄力跟決心: 韓國金大中讓英語成為韓國國民運動,甚至有英語咖啡廳(全名忘了),讓美軍韓裔太太變成火紅的英語家教,而且高中畢業時TOEIC成績就要800分! 韓國大企業諸如三星對大學畢業生進入該公司要求的門檻是900分,經理級人才要920分!

金大中也致力推行IT,不是只針對年輕人,所以韓國全國E化程度之高,竟然是老中少都會用電腦、上網! 大前研一認為21世紀每個人都要懂英語、IT跟財務,韓國國民已經具備這兩種能力。

看完韓國這樣推英語教育跟IT,我很訝異台灣英語教育盛行多年,但可悲的是流利者通常都是喝過洋墨水的(而且也不是每個喝過洋墨水的就會說一口流力且漂亮的英語)。政府也推行IT,可是還是很多老年人不會用電腦,且台灣網路其實滿貴的,因為速度其實並不快,而韓國網路聽說超快,雖然我本身沒去過韓國,但這是大家都津津樂道的。

接著我們來看南韓社會,大前研一驚人指出,南韓是個表面看起來團結,其實分裂的社會。這我之前就聽說韓國人很想要移民 (they don't want to marry themselves)。韓國女人想嫁歐美白種白領階級,韓國男人只能找東南亞女人... 我發現韓國人確實遍及全球,不論是歐洲、澳洲、紐西蘭、美國,甚至中南美洲,都不乏南韓人。我想加上火紅的k-pop (gamnang style)掃遍全球,整個韓流簡直登上巔峰。

大前研一也說明南韓的三星怎樣大筆砸錢培育人才。他們約在2004年吧,就花上億元派3000名三星未來接班人到VISTA(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跟阿根庭)待一年,學習語言、文化、歷史,建立人脈,他們是這樣搞的,難怪可以成功在新興市場紮根。反觀台灣企業都是單打獨鬥,到了人治國家根本很多政策制度都不透明化,被坑錢導致血本無歸的大有人在。我知道南韓人厲害到可以在印度建廠,他們的觸角延伸至我們比較不熟悉的羅馬尼亞。

大前研一覺得培育一個了解當路通路等環節的人才需20年。他也指出雀巢是怎樣外派人才,他們會讓員工在中南美洲幾個國家分別待上好幾年,等在中南美洲工作生活了20年,才能成為中南美洲區的區經理。可是很多(日本)企業都是走外交官制度,比如一會兒在歐洲待幾年、一會兒又在亞洲待幾年,確實累積廣度的經驗跟見識,但是沒有深度,也無法成功扎根。我對這段也非常認同。我不僅覺得我國企業應該學雀巢,連外交體制應該也這樣走才對。如果外交人員只希望自己可以外派到好區(歐美先進國家),又如何擁有專業協助或者引導我商在新興市場布局?

另外,我覺得大前研一提到南韓很多政府官員都有企業的經驗,而且他們也會去大學教書,我覺得這點很值得台灣政府反省。如果我國公務員都只是考試進來,沒有實戰經驗,很難知道要怎麼幫助業者。

大前研一提到幾個國家,例如: 中國、印尼、烏克蘭跟羅馬尼亞。接下來分別說明這4個國家的優劣勢:

[中國]

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已經不再是世界工廠,他們想辦法變成世界市場,可是其實外資在中國鋪路很辛苦,首先是人才不容易找到,那種具備行銷、服務等全方位人才簡直少之又少,加上台灣企業向來以OEM代工出名,所以台商在大陸也遇到找不到人才的窘境。

其次是好的人才很難留住,跳槽是中國大陸國民運動。

再來是從2006年起中國大陸政府規定員工薪資每年需調漲15%,加上2008年推出的勞動合同法,讓很多台商、外資吃不消。大前研一也提到,中國大陸付款機制採貨到付款(cash on delivery),可是錢真的會進公司口袋嗎? 有些時候錢根本就是進了送貨員口袋(pocket in delivery)...

大前研一也講到一個在中國大陸人才管理困難的問題: 就是明明大家都知道快到期的貨品要先出,可是中國大陸員工有時就是講不聽...中國大陸的隱性成本確實頗高。我真得很佩服那些在中國大陸成功投資創業者。

 

[印尼]

大前研一講到印尼的時候,提到印尼雖然是個島國,可是有六成的居民是在爪哇島(雅加達就在爪哇島)。我看到這裡就覺得這商機很大,根本不用太擔心物流問題,想賺錢就賺爪哇島居民的錢就好! 算一下,2.4億人口,6成的人口就等於1.44億耶!

大前研一也提到印尼蘇希洛總統上任以來,印尼財政部對於如願意將隱性稅務公布者就既往不咎,因此有很多公司開始誠實報稅,也為該國增加許多稅收!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美國有2個州將大麻合法化,大麻合法之後,對於州政府黨握地下經濟就更容易,也可營收)

不過大前研一也提到像印尼這樣人種複雜、語言繁多(高達300種語言),境內宗教以回教為大宗,但是也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其實政經不算很穩定。我覺得這也值得投資者考慮。當然,大前研一沒提到印尼目前的基礎建設超差,比馬來西亞還差,可是很奇怪,投資者往往只著重該國人口數,忽略其他因素。當然不置可否,人均達年平均2萬美元的人口截至2010年也才1億多人,而人均達年平均3000USD的人口則達14億之譜 (謎之音: 那剩下的55億呢?),這些14億的人口消費力道強勁。大前研一甚至說,在印尼寶礦力水得賣得極好,因為當地太熱,需要補水清涼一下。而且雅加達的紙尿布竟然比日本的還貴!

 

[烏克蘭]

大前研一表示,烏克蘭的土地面積60萬平方公里(台灣的20倍大),人數4500萬人(約台灣的2倍),該國IT人才素質高,薪資居然只需7-8萬日幣(截至2010年止),土地肥沃,可惜沒有農民有足夠資金耕種,結果被一個以世界為家的Landkom公司英國創業家Richard Spinks買下來,海撈一筆。大前研一說這位Richard Spinks也屬傳奇人物,12歲就離開英國,看似居無定所,那是因為他眼光放遠,都鎖定那些準備要加入歐盟的歐洲國家投資,淨賺一筆,等這些國家變歐盟國家後,又到下一個國家開發。而且Richard Spinks在烏克蘭創業時,採用的人都是軍人,因為軍人懂得服從。不過我覺得,台灣軍人缺乏實戰經驗,反應上可能因為對長官要聽從,我比較擔心可能無法擁有迅速敏捷且正確的判斷力。

 

[羅馬尼亞]

其實羅馬尼亞人口好像比台灣少100-200萬,但是因為2007年加入歐盟後,比較窮的歐盟國家就可受到援助,結果很多希臘、土耳其的企業家蜂擁至該國投資,造就該國經濟,很多本來高達600萬(如果沒記錯)在海外工作的羅馬尼亞人都返國就業。大前研一也表示,很多企業都看準這一點,在羅馬尼亞投資,進入歐洲市場也快。大前研一也說羅馬尼亞擁有多瑙河三角洲,淡水魚種類繁多,很多侯鳥都會飛到該國,生態環境優,當時(2010年)還沒人為破壞。大前研一也說羅馬尼亞的農業畜牧業極具潛力,他說該國紅酒才賣500日元,品質之好,難以言喻。而且羅馬尼亞的餐飲好吃到讓他覺得如果再年輕幾歲他都想在這個國家投資。我沒看這本書還真不知道羅馬尼亞有這麼大的魅力。

 

結論:

看完大前研一的「一個人的經濟」,雖然不是每個論點都認同,畢竟有些想法說得容易做得難,而且適合別的國家的,不一定適合我們。另外,網路上有讀者反應這本「一個人的經濟」講的根本不是一個人的經濟,我也認同確實文不對題,也知道部份內容讓人感覺那些致理名言不過都是經過包裝、經過修飾加工的的老生常談。套一句英語諺語: " Epigram: a platitude with vine-leaves in its hair" (所謂名言雋語,也不過是經過刻意修飾的陳腔濫調罷了。)
  
話雖如此,「一個人的經濟」裡面所述的日本社會情況,應該是台灣人引以為鑑的。畢竟我們當初很多制度都操襲美國、日本,我們現在少子化、高齡化,不是只有日本,而是很多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

我個人看完大前研一比較的幾個國家的投資環境後,我覺得台灣投資環境似乎也挺好的,至少我們很少罷工,投資法令也逐漸鬆綁,法規制度也很透明,我覺得這是台灣的優勢。當然,大前研一提到的人才力,我覺得這也是我國政府當務之急需改善的地方。每個人都要努力讓自己是專才也是通才。我期望的社會是每個人適才適所,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PS. 這本「一個人的經濟」錯別字不少,且VISTA也打錯,好像打成BISTA...

 

arrow
arrow

    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