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年不論是獲得學士、碩士還是博士畢業,只要是畢業生,就會有可怕的「畢業」即「失業」的恐懼。快速翻閱這本「別讓畢業變失業: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你更需具備學界和業界的生存力」,這本對於博士畢業生確實挺管用的。我本身沒想過要念PhD,但是我覺得「別讓畢業變失業: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你更需具備學界和業界的生存力」對於許多博士班的學生、博士候選人、博士畢業生算是很清楚的入門介紹。

作者Peter J. Feibelman(彼得‧費貝爾曼)寫道,作為大學教授,因為很忙,根本無法專心作研究;自己心愛的研究實驗,往往都是自己的學生在做。此外,大學教授必須不斷發表論文、想盡辦法取得專案經費。大學教授的好處是: 每7年就有一年的支薪休假年 (sabbatical),這一年裡,他們可以一邊休息一邊作研究。而大學教授如果想兼外快,大概是每週赴外擔任一次顧問,或者是出書賺版稅等被動式收入。

Peter J. Feibelman(彼得‧費貝爾曼)建議大家如果可以選擇,就不要當助理教授。當助理教授有風險,到了第7年如果沒通過評鑑,就無法升上副教授,最終得回家吃自己。且助理教授超忙,得不斷寫計畫書向國家申請專題研究…

看到這裡,大家有什麼感覺?

雖然作者是美國人,他所寫的每一字每一句,卻也反映台灣學術界的悲慘狀況。台灣學術界確實有很多大學老師,每年都忙著寫計畫書爭取國科會計畫,又因為兼具瑣碎的行政事務,導致很多課程都是拿以前就用過的講義照本宣科地念。除非他們超有心,願意撥出額外的時間重新為每一班學生的對症下藥,重新撰寫。但是就我來看,這樣的老師恐怕是少數吧。畢竟老師也是凡夫俗子,他們也有家庭生活啊,怎麼可能做完研究、行政業務之餘,願意犧牲自己寶貴的家庭生活為學生編新的講義?

但是我覺得,用論文發表來評論老師的好壞,似乎不是很好的方法。老師本身的素養確實很重要,肚子裡面要不斷裝新知識才能教授學生,但是如果過度強調論文發表、爭取計畫專案,而忽略老師的教學品質、教學方法、教學成效,會不會本末倒置呢? 畢竟家長花錢送孩子上大學,不是要讓他們當作小學生照表抄課…

這本「別讓畢業變失業: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你更需具備學界和業界的生存力」雖然講的是學界的優缺點,但我看到的卻是教育的漏洞、教育體制的缺失與迷思。越看越覺得可怕,這樣還需要教育嗎? 學生們應當自己學會思考獨立吧。如果遇到教書態度是敷衍了事的大學教授,學生們應當想辦法學習課堂外的知識。

別讓畢業變失業:有了博士學位還不夠,你更需具備學界和業界的生存力
A PhD Is Not Enough!: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

作者: 彼得‧費貝爾曼
原文作者:Peter J. Feibelman
譯者:吳煒聲
出版社:所以文化
出版日期:2014/09/05
語言:繁體中文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8409

 

譯者吳煒聲的部落格
http://english.ecominfozone.net/

arrow
arrow

    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