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圖書館翻完大前研一的「一個人的經濟」,本來期待的是「宅經濟」,但是翻完感覺大部份都不是講「宅經濟」。倒是說,日本社會彷彿是台灣社會未來的走向,看完後不禁讓人豎起寒毛。
先講日本當今社會。日本社會少子化、單身或者獨居者變多(有的是20、30、40歲仍不婚,也有到了40-50歲離婚,或者是60-70歲配偶過世的鰥夫寡婦)、草食者變多(物質慾望低的男性),充斥著即使薪資待遇不錯但出手就是不闊的民眾。少子化的結果導致人人輕易有大學念,這跟台灣有什麼兩樣?
再來看日本教育,大前研一認為日本政府在大學招聘就業輔導員來協助學生到企業實習(拿學分)是害死企業,因為大前研一認為學生還沒學好專業,不能為企業帶來什麼貢獻。而且日本赴美一流學府留學者比例已經降低,輸給中國跟韓國 (台灣跟日本差不多了... 畢竟留學歸國如果無法找到高薪工作,台灣人寧可考公職)。沒有交流、沒有刺激,而且大前研一甚至指出,日本本地生不太理外籍生也就算了,就連日本教授對於外籍生求知若渴的態度竟然嫌反感...
大前研一表示,很多亞洲學生赴日留學者雖然不如赴美、英來得優秀,但是仍屬中上,例如台灣學生赴日留學者往往精通中英日三種語言,可是大前研一認為在日本精通3種語言的學生仍屬不多。
大前研一也覺得,既然有了科技,老師其實可以減少數量,很多可透過網際教學。不過我個人覺得,要父母教孩子詩歌,要醫院、消防局派員赴學校親自講解他們的專業,執行上其實還是有難度。人家不是吃飽沒事做。雖然我曾在電視上看過美國電影,裡面有家長願意親自到校在自己孩子的同學面前說明自己的工作,讓孩子們熟悉各行各業,我個人覺得這做法很棒,但是在台灣社會,爸媽忙得要命,有時要請假看醫生搞不好主管還不准,除非政府強制規定,否則我看根本就是做夢。而大前研一建議由父母教孩子唱歌,有些父母如果不愛詩歌,又如何教起呢?
接著來看日本企業跟人力雇用型式。因為永久職缺仍將近47%(沒記錯的話),可是年輕人不願赴海外工作,也只夢想進入大企業,導致中小企業找不到人才,且很多日本人本身不願意突破、創新,所以整個經濟停滯。反觀美國,美國可說是創業家天下,很多美國大學生還沒畢業就創業,而且大前研一也指出,很多美國一流學府的畢業生一畢業不是到大企業上班,而是自行創業或者到深具潛力、創意力、爆發力十足的小公司上班。這也說明了創業家的美國跟公務員的日本。其實我自己也覺得台灣社會很悲哀,現在台灣大學生不論是還沒畢業還是已經畢業都以考上公職為目標,求穩定就好,可是如果大家只求安逸的生活,而不是努力共創優質生活,每個人都該為我們現在停擺的經濟分擔社會責任吧?
大前研一也表示,美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25%(如果沒記錯),英國大學畢業就業率僅15% (我不知道他數據從哪來),而日本就業率則達九成,但是對於日本國民而言,失業率將近10%是非常高的,但是大前研一自己也思肘,如果大學生素質那麼差,就業率還能高達九成,他很懷疑企業如何徵聘這些人?
大前研一認為整個體制不對,導致無法培育好人才。他覺得既然日本已經無法像韓國一樣填鴨式教育(填鴨地很成功),就應改用北歐那種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北歐暑假3個月可以完全沒暑假作業,而且有一個月是父母帶孩子去野外,吃野菇。北歐因為從小就教導孩子建立生態環保的意識,所以很多環保團體都是北歐人創建。不過我個人看來,要一個千年都走填鴨式、軍事教育的國家洗心革面,難度頗高。而且我覺得其實日本人懂創意的人很多,很多奇奇怪怪(有時是非常實用)的產品都源自日本人的構想。大前研一怎麼沒注意到這點?
[韓國]但是大前研一對於教育改革,我本身也覺得台灣教育超難矯正。大前研一是這樣形容韓國政府的魄力跟決心: 韓國金大中讓英語成為韓國國民運動,甚至有英語咖啡廳(全名忘了),讓美軍韓裔太太變成火紅的英語家教,而且高中畢業時TOEIC成績就要800分! 韓國大企業諸如三星對大學畢業生進入該公司要求的門檻是900分,經理級人才要920分!